瀏陽蒸菜:小小的碗,蘊藏著五百年的歷史文化與智慧!
瀏陽蒸菜,湘菜中的一個重要分支。由五百年前遷徙到瀏陽河的發(fā)源地——大圍山的客家人創(chuàng)立,他們把客家美食制作技藝與瀏陽的茶油、豆豉有機結(jié)合,逐步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菜系。經(jīng)過幾十代人的傳承和發(fā)展,已經(jīng)完全達到了“無菜不可蒸”的境界!
那時用木甑蒸飯,聰明的客家人把調(diào)好味的菜品放在木甑的米飯上面,飯熟了菜也就熟了。但木甑的空間大小有限,為了多蒸幾個菜,一般會采用小瓷碗或者小瓦缽,這樣既節(jié)約了柴火又節(jié)約了時間,這是瀏陽蒸菜的最初形式,也是小碗菜的最早來源!
雖然是小小的碗,但要在那個因循守舊的封建時代留傳下來實屬不易,蘊藏著的是五百年的歷史文化和客家智慧。首先,要打破舊規(guī)矩,從普遍采用的大碗換成小碗,一般是很難得到長輩們的同意的。但客家人不同,從歷經(jīng)六次大遷徙的過程中,“節(jié)約”已經(jīng)成為了他們的精神。當?shù)谝晃豢图抑鲖D想出用小碗多蒸幾個菜時,長輩們第一想到的就是這樣蠻好,不會造成浪費,還節(jié)約了柴火,對這種做法給予肯定并大加贊賞,才是客家主婦們競相效仿,得以流傳。
客家人來到各地之后,平坦的地方都被當?shù)厝司幼,只能進入深山,要在當?shù)貕ǖ亻_荒、搭建房屋安定生存下來,是何等的不容易!付出的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要多得多,何況開墾的土地都是山?jīng)_山窩,離家都很遠,少不了帶飯帶菜,或者中午回家沒時間做飯。而這種小碗蒸菜的辦法,剛好可以吃完早飯后就把中餐的飯和菜做好,放在木甑里面小火保溫,待到中午回來立即就可以吃飯,這樣就節(jié)省了做菜做飯的時間,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勞作,這也是客家人深入骨髓的“勤勞”精神。
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,從秦始皇時期開始,為了躲避戰(zhàn)亂尋求更好的生存環(huán)境,一路向南經(jīng)歷了五次大遷徙,最后一次又遷向全國各地和世界很多國家。在遷徙的過程中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,小碗瀏陽蒸菜的形成就是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一個縮影!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